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全国新励成口才培训机构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周公测力文言文答案

1. 《新亭对泣》文言文阅读答案有哪些

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南朝·宋·刘义庆

释义

1. 过江:晋愍帝建性四年(公元316年)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第二年,元帝继位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2. 至:遇到

3.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西南,依山临江,风景秀丽。

4. 藉卉:坐在草地上。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5. 殊:不同。

6. 愀然:神情严肃的样子。

7. 戮力:合力。

8. 神州:本泛指中国,这里指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

9. 何至:哪里至于。

10. 楚囚:春秋时楚国钟仪被晋所俘,但他仍旧戴着楚国的帽子,以表对祖国的怀念。现多指囚徒,用来比喻处境窘迫。

11. 译文

南下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每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相互约请在新亭聚会,坐在草地上饮酒会餐。周侯顗在席间叹息说:“这里的风景跟洛阳的没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大家都相互对视,流泪不止。只有王导脸色骤变说:“我们大家应当同心协力来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哪至于像亡国的囚徒一样相对哭泣呢。”

12. 作者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宗室,世居京口。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 李崇矩,字守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4.C(直:通“值”,价值)

5.C(①是说李崇矩得以免罪;②是周祖的善行;⑤表现李崇矩采用怀柔政策,收服黎人)

6.D(“把自己的财物遗落在洞穴中”分析有误。原文“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这里的“遗”应该翻译为“赠送”,不是“遗落”)

7.(1)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注意“戮力”“奖”“构”“罹”的翻译,注意“为……所”被动句式)

(2)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注意“因”“槁”“愿”“榇”的翻译,注意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李崇矩字守则,是潞州上党人。年幼时孤贫,有善行,为乡里人所推服。汉祖在晋阳起兵,驻扎在上党,史弘肇当时任先锋都校,听说崇矩的名声,召来任为亲吏,乾祐初年,史弘肇总领禁兵兼任京城巡检,常常残杀军民,身边的部属害怕,慢慢都离开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发谨慎。弘肇被诛杀时,得以身免。

周太祖与弘肇向来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后,访求弘肇的亲属故交,找到崇矩。对他说:“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你是史氏家的故吏,请你替我寻找他家的近属,我要怃恤他们。”崇矩推荐史弘肇母亲的弟弟福。崇矩历来主持他家家事,把财产都收集拢来交给福,周太祖赞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军中。

宋朝初年,李筠叛乱,任命崇矩率领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驻屯河阳,率领所部进攻大会砦,攻克下来,斩敌五百人。改任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在碾子谷共同大败李筠的部队。泽、潞平定时,派崇矩先入城,收管图册,管理府库。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皇帝答应他的要求,赏赐很多。部队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张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开宝初年,跟从皇帝征伐太原。军队班师回朝途中,任命崇矩为后殿。驻扎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医诊治,命他乘凉车回京城。崇矩叩头说:“凉车是天子的座车,让我乘坐此车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坚决谢绝得免。

太平兴国二年夏天,黄河河防常常决口,诏令崇矩乘驿马从陕到沧、棣,巡视河堤。这年秋天,出京任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不久,改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部下军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一共值钱数百万,全部分给军士们,他们才被感动。当时黎贼扰乱,崇矩到他们的洞穴一一加以抚慰,把自己的财物赠送给酋长,黎人都感德归附。换任回朝,授任为右千牛卫上将军。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赠谥号为元靖。

3. 纪水沙连文言文阅读答案

纪水沙连

从斗六门沿著山岭进入,经过牛相触,往浊水溪的源头走,第二天就可以到达水沙连内山地区.山中有蛮蛮、猫丹等十个原住民部落,人数有上千名,他们个个凶猛强悍,不是很柔顺服从,而君王德化的传布,只能怀柔笼络这些原住民,力求不断绝关系罢了.

水沙连屿位在深潭中,岛上山丘像肉瘤般小,浮在水面上.潭水的四周都是大山,山外有溪流包围环绕,纷纷从山口流入会聚,形成这个深潭.深潭的宽度有八、九里,四周大约有二、三十里,中间高耸著一座小岛,山色青苍,水面翠绿,环视四周一片旷远迷茫,竹子、树木参差不齐地生长著,加上白云飘飞,鸟儿啁啾,古代所说的仙山蓬莱和瀛洲,应不会超过这座水沙连屿.

原住民环绕著小岛建造房屋来居住,屋子极为稠密,特别空出中央山头的部分,像人露出头顶的样子.山顶宽广平坦,非常可爱,我询问他们空出中央的缘故.原住民老人说:「从以前相传下来这样的禁忌,如果在山顶建造房屋,部落里就会有火灾,所以不敢打它的主意.」岛上没有田地,岸边有许多蔓生的野草,原住民取来竹子、木头,编结成筏子,架设在水面,然后铺上草、堆上土来耕种,於是种有稻谷,这称为「浮田」.潭水很深,鱼颇肥美而且繁多,原住民不使用鱼网捕鱼,他们驾著独木舟,带著弓箭来射鱼,没多久射得的鱼多到满竹筐.回到部落后打开家里所藏的美酒,夫妻子女全家大小就大口吃鱼,高声唱歌,对他们而言,实在不知道有什麽帝王的作用!「蟒甲」(独木舟)是原住民的船名,它是挖空单一树干制造而成,靠划动双桨来渡水,大的独木舟可容纳十多个人,小的可容纳三、五个人.由於小岛四周都是水,没有陆路,出出入入都要靠独木舟.外面的人想要到他们的部落,一定要举起燃烧野草的火把,以所起的烟作为信号,原住民看了就划著独木舟来迎接,不如此的话是不能到达部落.

唉!在群山环绕中有这样壮丽的潭水,在广大的潭水中更有这样秀丽的小岛,藉著种浮田自食其力,划著独木舟出入往来,古代仇池公所住的地方哪值得相提并论呢!至於武陵渔夫误入桃花源的事情,我以前曾经怀疑它荒唐怪异;现在以水沙连的景观来看,我终於相信陶渊明并没有欺骗我啊!但是原住民接受教化的程度还不深,一定要时常带著士兵来游憩,在心情上并不畅快,而且也怕山神会讥我胆怯.期望当政的官员,能够修养文德以深入感化原住民,使每个人都能来这地方游乐,那麽就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福气了.

4. 周急不济富文言文答案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相当于800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子华(09~?),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到齐国活动。

冉子(22——前489),冉有,冉子,春秋末鲁国(。“乘肥马。但这个量似乎也太大了点。孔子说、宾客之礼著称、有子。

庾,古代量名:“公西赤到齐国去。曰,连问家们对事物的认识差距都那么大:“与之釜,冉子,衣轻裘:“再给他二斗四升。姓公西名赤,孔子得意门人。子曰,孔子的学生,那是否愧对了“孔门弟子”的称号了,且善于交际,古代量名,冉子为其母请粟子华出使齐国。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丢下老娘需要接济,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哪怕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字子华,古代量名,而冉子最终给予的是800斗,衣轻裘”应该是外交的需要吧。在孔子弟子中,乘肥马,古代量名:音yǔ?冉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亦称冉有,况且子华是出使齐国搞外交呢。

冉子(22——前489)。”

【原文】子华使于齐:君子周急不济富。”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请益,冉子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釜,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与之庾。我听说过。

斛,比孔子小42岁:音fǔ,看来中国规划与实际的差距古来就没个准数。

秉,一庾等于二斗四升?在中国向来有要面子的传统,何况中国平民百姓呢,一秉等于十六斛。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孔子说,以政事见称,儒家思想讲究“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一斛等于十斗,以长于祭祀之礼,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音bǐng。子曰、冉求,近100倍的差距,春秋末年鲁国人,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少孔子二十九岁,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冉有即其中之一。生于鲁昭公二十年。但在本章中,外出与人交往总是要穿得华丽得体的,不知是子华的品行有问题:“给他六斗四升,他给予子华母亲超量的接济应该有其道理?),还是孔子对子华失察,如果子华真的那么富有。”

子华(09~,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吾闻之也,字子有,尤其在对外交往上:音hú,曾到齐国活动,孔子两次给予的数量是8斗8升,冉有:“赤之适齐也。孔子说。”冉子与之粟五秉。”冉求却给他八十斛(相当于800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5. 课外文言文《范文正公罢宴》阅读答案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彻:通“撤”,撤去.⑨周:救济.

【文化常识】

谥号,上文所说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叫“文正”,所以后人敬称他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赐谥号“孝肃”,故后人称他为包孝肃;岳飞谥号为“武穆”,故又称**穆;明徐光启谥号为“文定”,故又称徐文定;清纪昀的谥号为“文达”,故又称纪文达.

【考点】

①守②卒③殡④具⑤泣

2、翻译: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②公亟令询之

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名名言:

6. 朱云上书文言文答案

汉书朱云传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馀,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

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

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

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

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

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

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

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

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

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

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

(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

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

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7. 求一篇文言文答案

8、A (取通“娶”)

9、C (A且都是将要,B乃都是才,D于都是在,只有C以分别是把和来)

10、B (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在原文并没有体现)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徒用所赐钱帛,取 *** 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自以为海内无双,博闻辩智,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其故何也?”东方生曰:“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建章宫后阁重栎①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诏曰:“可。”朔乃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栎:栏杆之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取 *** 于长安中好女 取:选择,选拔

B.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 难:诘问,责难

C.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 飧:晚餐,用作动词,宴请

D.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将:率领,领兵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老,朔且死时 ② 不出,火且尽

B.①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 ②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①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② 敛赀财以送其行

D.①时诏赐之食于前 ②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朔爱好儒学经术,博览群书,初到长安时,他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东方朔经常在皇上身边陪侍,多次和武帝谈话,武帝对东方朔的文辞、口才很满意,而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

C.学宫里的博士先生参与议事,东方朔与他们论辩时认为,自己官职不显赫,并非不贤能,而是此一时彼一时、时势造英雄。

D.建章宫后阁的栏杆里,出现一只怪兽,状似麋鹿,东方朔认为此物叫“驺牙”,这是远方将有人来归降的吉兆,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8. 黄伯思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

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

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

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

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

[1] 个人成就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

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

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

祖履,资政殿士。父应求,饶州司录。

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

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

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

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

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

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

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

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

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

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

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

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

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望采纳。

于历史有关的有趣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安然无羔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小学语文1到6年级所有的成语~~拜托了~

是新课标吗?
小学一年级成语
百花争艳 春 意 盎 然 春 暖 花 开 湖 光 十色
跋山涉水 亭 亭 玉 立 生 机 勃 勃 千 姿 百 态
花枝招 展 姹 紫 嫣 红 连 绵 不 断 莽 莽 苍 苍
无边无 际 江 山 如 画 汹 涌 澎 湃 锦 绣 河 山
崇山峻 岭 高 耸 入 云 巍 然 屹 立 赤 日 炎 炎
繁星闪 烁 皓 月 当 空 花 好 月 圆 群 星 灿 烂
旭日东 升 阳 光 明 媚 艳 阳 高 照 冰 雪 消 融
草长莺 飞 春 光 明 媚 春 回 大 地 春 色 满 园
春色宜 人 落 叶 纷 纷 鸟 语 花 香 秋 高 气 爽
天寒地 冻 万 籁 俱 寂 银 装 素 裹 莺 歌 燕 舞
雨后春 笋 白雪皑 皑 春 回 大 地 万 物 复苏
柳绿花 红 莺 歌 燕 舞 冰 雪 融 化 泉 水 丁 冬
百花齐 放 百 鸟 争 鸣 三 心 二 意 七 上 八 下
五颜六 色 山清水 秀 万 紫 千 红 和 风 细 雨
鸟语花 香 千 山 万 水 千 方 百 计 东 张 西 望
万里无 云 欢 歌 笑 语 春 暖 花 开 百 花 齐 放
春风拂面 古 往 今 来 尊 老 爱 幼 亭 亭 玉 立
美丽动人 花 枝 招 展 心 满 意 足 爱 不 释 手
长命百岁 小 巧 玲 珑 生 龙 活 虎 年 幼 无知
千奇百怪 日 里 万 机 人 命 关 天 勤 奋 好 学
废寝忘食 百 读 不 厌 相 敬 如 宾 团 结 友 爱
活泼可爱 五 谷 丰 登 欢 天 喜 地 热 血 沸 腾
经久不衰 垂 手 可 得 叶 公 好 龙 塞 翁 失 马
守株待兔 亡 羊 补 牢 画 蛇 添 足 蒸 蒸 日 上
飞黄腾达 呼 风 唤 雨 美 不 胜 收 滥 竽 充 数
小学二年级 成语
万象更新 抱头鼠窜 鸡鸣狗盗 千军万马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 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 为虎作伥 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 抱头鼠窜 虎背熊腰 守株待兔 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画蛇添足 鹤立鸡群 鸡鸣狗盗鹬蚌相争 蚕食鲸吞 蛛丝马迹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指鹿为马 兔死狐悲 鸡犬不宁 心猿意马 狼吞虎咽 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胸无点墨 头重脚轻 手足轻深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手疾眼快 耳闻目睹 头破血流 眉清秀 袖手傍观 口出不逊 手无缚鸡之力 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积蚊成雷 蟾宫折挂 蚕食鲸吞 蜻蜓点水 螳挡车 丝马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 狂风暴雨 旁敲侧击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改朝换代 道听途说 千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 反败为胜 以少胜多 由此及彼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成语和四字词语
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喷薄而出,
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皓月当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
层峦叠翠,苍翠欲滴,光彩夺目,万紫千红,挨挨挤挤,
小巧玲珑,成千上万,饥寒交迫,皑皑白雪,长途跋涉,
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沉默不语,不约而同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孤单失群,和颜悦色,连绵不断,恍然大悟,买椟还珠,各式各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受益无穷,鸦雀无声,情不自禁,人山人海,诚心诚意,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勤学好问,学而不厌,坚持不懈,竭尽全力,业精于勤,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废寝忘食,锲而不舍,脚踏实地 异口同声,神气十足,四面八方,七嘴八舌,迫在眉睫,喜出望外,端端正正,如愿以偿,蹑手蹑脚,左顾右盼,匆匆忙忙 寸草不生,夜幕降临,古往今来,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应有尽有,恋恋不舍,无影无踪,荒无人烟,趔趔趄趄,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清晰可辨,一模一样,
感激不尽,交口称赞,闻名遐迩,五官端正 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恋恋不舍,历历在目,面面俱到,头头是道,源源不断,彬彬有礼,息息相关,蒸蒸日上,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天地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熊熊大火,零零星星,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金光四射 四面八方,七嘴八舌,成千上万 人山人海,诚心诚意,惟妙惟肖零零星星,结结实实,郁郁葱葱 异口同声,大惊小怪,南辕北辙
小学四年级成语
德高望重 为人师表 因材施教 良师益友 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 良师益友 桃李满天下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潜移默化 和蔼可亲 无微不至 亲密无间 形影不离 亲如手足 情同手足 一见如故 不分彼此 推心置腹 心心相印 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浩月千里、风清月朗 皓月当空 玉兔东升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习习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一鸣惊人 足智多谋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亭台楼阁 富丽堂皇 雕梁画栋 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 人山人海 摩肩接踵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门庭若市 高朋满座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水泄不通 络绎不绝 举袖为云 挥汗如雨 人声鼎沸 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五颜六色 含苞欲放 百花齐放 五彩斑斓 迎风吐艳 姹紫嫣红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滥竽充数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哪吒闹海 四面楚歌、纸上谈兵、背水一战、负荆请罪、卧薪尝胆、 洛阳纸贵 数九寒冬、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鹅毛大雪 鹅毛大雪、粉妆玉砌、冰天雪地、银装素裹、 大雪初霁 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喜上眉梢 兴高采烈 .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心花怒放 湖光山色、山清水秀、山明水秀、青山绿水、山水一色 山水相依 妙手回春.华佗再世.扁鹊重生.悬壶济世、杏林高手 精忠报国、 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如家、 为国捐躯 、碧血丹心、保国安民 忧国忧民 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多姿多彩 色彩斑斓 绚丽多彩 花红柳绿 流光溢彩 手不释卷 孜孜不倦 凿壁偷光 不耻下问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
六年级语文上册成语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云雾迷蒙 连绵不断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云横秦岭 孤风突起 目之所及 千山一碧 日益密切 兴国安邦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万古长青 千锤万凿 排山倒海 一涌而出 翻天覆地 天之骄子 小心翼翼 颇负盛名 和蔼可亲 纹丝不动 居高临下 满腔怒火 一如既往 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 一本正经 应接不暇 粉妆玉砌 彤云密布 返朴归真 苟延残喘 蹑手蹑脚 不拘一格 罪魁祸首 晨钟暮鼓 神秘莫测 遮天蔽日
五年级上册成语
临危不惧 披头散发 淋漓尽致 争先恐后 惊心动魄 近在咫尺 鬼斧神工 无与伦比 不可思议 浩浩荡荡 人声鼎沸 风和日丽 绚丽多姿:耀眼华丽,多姿多彩。 纵横交错 盘根错节 翩翩起舞 焕然一新昂首阔步 至理名言 暴风骤雨烈。心旷神怡。出其不意 可望而不可即 冥思苦想 汗流浃背 镇定自若 面面相觑 莫名其妙 人困马乏 喜从天降 得意忘形 万籁俱寂。丢盔弃甲 眉开眼笑 神机妙算 叫苦连天 惊慌失措。 闻所未闻 围魏救赵 破釜沉舟 隔岸观火 调虎离山 烟熏火燎 翻来覆去 新陈代谢 吐故纳新 应接不暇 惊恐万状 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不可开交井然有序舍己救人巍然屹立 生死攸关 不堪设想。不知深浅 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懊悔不已 气急败坏 畏缩不前 和蔼可亲 闻明遐迩 落荒而逃 津津有味 郁郁葱葱
六年级语文下册成语
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人才济济 大名鼎鼎 千里迢迢 风尘仆仆 文质彬彬 衣冠楚楚 世世代代 日日夜夜 原原本本 浩浩荡荡 曲曲折折 口口声声 .聚精会神 千钧一发 五湖四海 .满目琳琅 顶天立地 流光溢彩 沁透心脾 锱铢必较 悬崖峭壁 赞叹不已 嘘寒问暖 波澜壮阔 非分之想 初出茅庐 如饥似渴 成竹在胸 迫不及待 别具一格 不假思索 接二连三 莞尔一笑 始料未及 无拘无束 无价之宝 同心协力 伶伶俐俐 端庄典雅 富甲一方 困惑不解 出乎意料 腰缠万贯 解囊相助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忐忑不安 天涯海角 无济于事 无怨无悔 泣不成声 工艺精湛 宏伟杰作 阡陌纵横 波光粼粼 屋宇错落 古柳参差 宛若飞红 车水马龙 人声鼎沸 驻足观看 鳞次栉比 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 一丝不苟 惟妙惟肖 狂涛骇浪 暴风骤雨 腾云驾雾 壮志豪情 无 .步履沉重
有关动物的:
四个带有反义词的:东兔西乌 龙跳虎卧 归马放牛 来龙去脉
四个带有近义词的:鸡鸣狗吠 狼心狗肺 虎背熊腰 獐头鼠脑
有关花鸟的:
四个带有近义词: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反义词:春花秋月 火树银花
关于动物的成语
走马观花 马不停蹄 叶公好龙 快马加鞭 鸡鸣狗盗
狼吞虎咽 兔死狐悲 龙腾虎跃 鸡犬不宁 生龙活虎
龙飞凤舞 猫哭老鼠 虎头蛇尾 龙潭虎穴 养虎遗患
羊入虎口 谈虎色变 如狼似虎 为虎作伥 虎视眈眈
调虎离山 虎口拔牙 虎背熊腰 降龙伏虎 龙争虎斗
万象更新 千军万马 声名狼藉 鸡毛蒜皮 鹤立鸡群
鱼目混珠 顺手牵羊 螳臂挡车 蜂拥而至 一箭双雕
鹤发童颜 鹏程万里 管中窥豹 兵荒马乱 九牛二虎
噤若寒蝉 虎踞龙盘 绳头微利 泥牛入海 哀鸿遍野
抱头鼠窜 狗急跳墙 如鱼得水 翁中捉鳖 黔驴技穷
放虎归山 虎口余生 一马当先 鼠目寸光 驷马难追
指鹿为马 蜻蜓点水 狗头军师 狐群狗党 狗屁不通
鞍前马后 守株待兔 百鸟朝凤 抱头鼠窜 打草惊蛇
杯弓蛇影 笨鸟先飞 狐假虎威
兔死狐悲、沉鱼落雁
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 狂风暴雨 旁敲侧击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改朝换代 道听途说
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千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 反败为胜
以少胜多 由此及彼 、九死一生、水深火热、文武双全、
反义成语
爱财如命——挥金如土 异口同声——众说纷纭
第一册:
1.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纷繁或式样繁多。
2. 鹅毛大雪:形容雪下得非常之大。
第二册:
1.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2. 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得欢乐。
3. 灯火辉煌:形容灯光耀眼而美丽。
4. 兴致勃勃:兴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儿很高。
5. 精卫填海:用以比喻意志坚决。
6. 愚公移山:比喻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毅力。
7.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前进。
8. 情深似海:情义如同大海一样深。
9. 恩重如山:形容恩情和的大山一样重。
10. 日积月累:形容不断积累。
11. 温故知新: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第三册:
1. 金风送爽:秋天的风儿送来了凉爽。
2. 日月如梭:形容时光迅速过去。
3. 光阴似箭:比喻时间消逝得很快。
4. 风吹草动: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5. 雨过天晴:阵雨过去,天又放晴。比喻情况由坏变好。
6.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
7. 学无止境: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教育人们要孜孜不倦地学习。
8. 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9. 地动天寒: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10. 勤学苦练:比喻十分努力地学习、练习。
11. 人一己百: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12. 奋起直追:形容奋发起来,紧赶上去。
13. 春暖花开:形容春景优美。
14. 宁折不弯:形容不向敌人曲服。
15. 大义凛然: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
第四册:
1. 普天同庆:天下的人都在庆祝。
2. 喜气洋洋:比喻非常高兴。
3. 狐假虎威:比喻借别人的威势吓唬人。
4. 跋山涉水:形容走长路的辛苦。
5. 餐风饮露:形容行军、野外生活的辛苦。
6.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前人们精神饱满,跃跃欲试的样子。
7. 生龙卧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8.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9.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集中。
10. 春风化雨:能长要养万物的风和雨。
11. 可歌可泣:值得人们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12.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极其艰苦。
13. 惊天动地:形容使人十分震惊。
第五册:
1. 骄阳似火: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
2. 根深固本:比喻基础牢固,不可动摇。
3.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4. 玉宇琼楼:指华丽的建筑物。
5. 错落有致:安排装饰得规律。
6. 万壑争流:有千万条小河流了下来。
7. 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8. 美不胜收:好看的景物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9.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得待。
10.兴奋作浪:现比喻制造事端,无事生非。
11.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地做坏事。
12.老马识途: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做好。
13.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4.忍辱负重:能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15.发奋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
16.琳琅满目:比喻珍异的物品、文章或人才。
17.郁郁葱葱:形容气象旺盛美好。
18.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急是闪而过。
19.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20.气势汹汹:比喻样子和势头凶猛。
21.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
22.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用上去。
第六册:
1. 星罗棋布:形容数量很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2. 大汗淋漓:汗冒得很多。
3. 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4. 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5. 出类拔萃:比喻超出常人的人或物。
6.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7. 束手就擒:形容无力反抗或脱身。
8. 自由自在:形容不受约束,很安闲舒适。
9.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功夫到达纯熟完美的境界。
10.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11. 栩栩如生: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演的很逼真。
12. 喜出望外:出乎意料的高兴。
13. 铺天盖地:形容来势凶猛,充满了整个天地。
14. 暴跳如雷:形容非常愤怒。
15.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勃勃而有风趣。
16.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远不松劲。
17. 义无反顾:做正当合理的事,只有上前,决不回头。
18. 轻举妄动: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19. 风平浪静:比喻平安无事。
第七册:
1. 文思敏捷:形容思想很敏捷。
2. 聪明过人:智力都超过了一般人。
3. 桃李争妍: 比喻所教的学生不甘上下争第一。
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5. 姹紫嫣红:形容各色娇艳的花。
6. 横眉冷对:人以生气的面目对待别人。
7. 浩气长存:正大刚直的精神永久长存。
8. 嫉恶如仇:比喻非常他痛恨那些恶人,如同仇敌一样。
9. 敢怒敢言:心里的愤怒敢说出来。
10. 湖光山色: 形容美好的自然风光。
11. 纵横交错:形容事物或情况很复杂,交叉点很多。
12. 混沌不分: 天地浑然一体,分不清楚。
13. 昏天黑地:形容天色十分黑暗,不辨方向。
14. 与日俱增:随着时日一起增加。
15. 顶天立地:形容雄伟豪迈或光明磊落。
16.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
17. 滚瓜烂熟:形容背诵得非常流利。
18. 丰富多彩:形容不但数量多,而且品种又多又好。
19.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20. 满腹经纶:比喻人很有学问和才能。
21. 博古通今: 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22. 温文尔雅: 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举动文雅。
23. 文质彬彬: 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
24. 浩浩荡荡: 形容规模很大,气势雄壮。
25. 肝胆相照: 比喻真心相见,赤诚相待。
26. 亲密无间:形容非常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27. 唇亡齿寒: 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28. 欣欣向荣:比喻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旺。
第八册:
1. 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和蔼可亲。
2.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3. 浅尝辄止:指学习、研究不下功夫深入钻研。
4.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微,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5.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6.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7. 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明白了
8. 料事如神: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10. 滂沱大雨:雨下得非常大。
11. 含辛茹苦:形容受尽艰难困苦。
12. 舍生忘死:形容不顾性命危险。
13. 万众一心:千千万万的人一条心。
14. 处变不惊:遇到异常情况能镇定自若,不惊慌失措。
15.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
16. 成群结队:形容人或动物非常多。
17. 一唱一喝: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18. 昏昏欲睡:形容精神不振,非常疲倦。
19. 妙语连珠: 形容说话非常精彩。
20. 眉飞色舞:形容高兴或得意的神态。
21. 唯才是举:只要有才就能举荐。
第九册:
1.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说话,说起来很生动,使人爱听。
2. 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3. 迅雷不及掩耳: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4.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自相抵触。
5.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
6. 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7. 不懈努力:一直不停的努力。
8. 守株待兔:比喻不知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9.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去做办不到的事,必然失败。
10.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表示自谦。
11. 掩耳盗铃: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12. 买椟还珠: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13. 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
14.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15. 哀鸿遍野:比喻到出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灾民。
16. 妻离子散:形容一家人被迫分离四散。
17. 逆来顺受:对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的遭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18. 官逼民反:官府压迫百姓,迫使百姓起来反抗。
19. 忍无可忍: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20.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采取某种行动。
21. 劫富济贫: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22. 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采取冒险行动。
23.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24. 替天行道:代替天执行正道,即按照天意,在人世间做正义的事。
25. 志存高远:形容志向远大。
第十册:
1. 风流潇洒:英俊有才华,气度超脱。
2.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3. 相貌堂堂:形容人的容貌庄严大方。
4. 令初如山:命令一发出就一定彻底执行。
5. 惊涛骇浪:吓人的大风浪。有时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
6. 水土不服: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7. 奇珍异宝:珍异难得的宝物。
8. 五洲四海:泛指世界各地或各地。
9. 心悦诚服:心里喜悦而真诚佩服。
10.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条有理。
11. 夸夸其谈: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
12. 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议论。
13. 无稽之谈: 没有根据、无从查考的话。
14. 无所不谈:没有什么不谈论。即什么都谈。
15.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也很盛。
16. 一元复始: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17. 万象更新:宇宙间一切景象都更换了新貌,显出一派生气
18. 桃红柳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19. 芳草如茵:花草密密的,如铺上一层垫子。
20. 骄阳似火:形容天气十分炎热。
21. 大雨倾盆:形容雨打势急。
22. 万里无云:形容天气晴朗。
23. 风雪交加:风和雪同时袭来。
24. 寒气袭人: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25. 岁月如流:形容时光消逝如流水之快。
26. 一刻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27. 信口开河:不经思索、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
28. 娓娓而谈:形容说话不知疲倦,婉转生动。
29. 胡编乱造:没有根据、不合情理地胡乱编造。
30. 络绎于途:形容沿途过往的车马人船接连不断。
31. 振臂一呼:挥动手臂,一声号召。
32. 观风问俗:指观察了解风俗人情。
李凌佳琦同学打的九至十册
第九册成语
1.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2.守株待兔:比喻不知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去做办不到的事,必然失败。
4.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以次货冒充好或。有时也表示自谦。
5.掩耳盗铃:比喻愚蠢的人欺骗自己。
6.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7.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
8.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9.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10.妻离子散:形容一家人被迫分离四散。
11.逆来顺受:对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的遭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12.官逼民反:官府压迫百姓,迫使百姓起来反抗。
13.忍无可忍: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14.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采取某种行动。
15.劫富济贫:夺取夫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16.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
17.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
18.替天行道:代替天执行正道,即按照天意在人间做正义的事。
19.志存高远:形容远大志向。
第十册成语
1.风流潇洒:英俊有才华,气度超脱。
2.气宇轩昂:形容人的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3.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4.仪态万方:姿态美丽多姿。
5.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6.满面红光:形容精神舒畅,精力旺盛的样子。
7.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8.相貌堂堂:形容人的容貌庄严大方。
9.风度翩翩:举止文雅优美。
10.落落大方: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11.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
12.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
13.令出如山:命令一发动就一定彻底执行。
14:振臂一呼:挥动手臂,一声号召。
15.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16.络绎于途:形容沿途过往的人马车船接连不断。
17.惊涛骇浪:吓人的大风浪,有时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
18.水土不服: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19.讲和通好:指互相和解,并建立友好的关系。
20.观风问俗:指观察了解风俗人情。
21.奇珍异宝:珍异难得的宝物。
22.互通有无:指互相交换。
23.五湖四海:泛指世界各地或各地。
24.心悦诚服:心理喜悦而真诚佩服。
25.头头是道: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条有理。
26.娓娓而谈:形容说话不知疲倦,婉转生动。
27.信口开河:不经思索,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
28.夸夸其谈: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
29.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也很盛。
30.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论。
31.胡编乱造:没有根据,不合情理地胡编乱造。
32.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考察的话。
33.海阔天空:比喻想像说话等无拘无束,不着边际。
34.无所不谈:没有什么不谈论。即什么都谈。
35.拾人牙慧:比喻抄袭或因袭别人的言论或观点。
36.老生常谈:原指老书生的平凡议论,今指常讲的没有新意的老话
大哥很累啊~!真辛苦~!

成语故事 告诉我点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
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
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
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
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
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
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
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
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
过三次面。当他正打
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
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
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
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这句
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敦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
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
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
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
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
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
、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
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
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
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
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
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后来被庄子拿来形容养生的道理的寓言
实出自《庄子》。即“庖丁解牛”实乃庄子所创之言也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
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
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
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
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
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
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
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
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
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
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
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
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
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
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
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
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
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
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
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
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
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东西。
寓意是感情亲近与疏远往往会导致认识错误
削足适履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
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
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
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
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
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
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
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
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
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
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骗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
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
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领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
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
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
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
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
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
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
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
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
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
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
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
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
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
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
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
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
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
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
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
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
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
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
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
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
,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
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
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
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
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
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
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
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
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热门课程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